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生的基本问题
  发布者:   日期: 2011-04-21 

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可以说,这一问题至今尚无统一的答案。在高中阶段,不少学生把语文视作和物理化学一样的知识性学科,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被大多数学生认为不及数学和外语,可以说是不争的事实。
我以为,学生通过语文这门学科所学习到的,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字的理解和应用,也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学的素养,更应该是我们的母语和用母语传承和创造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我们对语文学科要有这样清醒的认识,也要让学生有对语文学习的自觉,自觉地浸润于中华文化之中,在文化浸润中养成自己的品德和人格,当然,也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在进行课文的阅读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关注和讨论人生的基本问题,把人生的基本问题,设计成课文教学的切入点,这既是语文课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应有之意,也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精神发育和求知欲发展的内在要求,一定会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一般来说,从青春期起(早慧的人自然早得多),人,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迟早都会开始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从那里来?我能做什么?我正在做的事有什么意义?什么是生存的意义?我和周围的环境是什么关系?和周围的人怎样相处才是正确的?什么叫做成功,什么叫做失败?我为什么会成功(或失败)?我怎样才能成功?哲学家们把这类问题称之为人生的基本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提出、思考和试图回答,相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它们都产生于人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它是一个心灵健全的人最自然的天性发展的结果。通过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探究和理解,以及由此引起的更深刻的问题的提出和思考,人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人的精神家园才得以建立,人的科学探索精神才得以树立,人的个性 才得以健康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活动首先应当满足个体的这种需求。
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主要学科——语文,它有两项最主要的互相关联的任务,一是教学生学会读书和写文章,就是学会通过语言文字来与他人和社会进行交流。听、说、读、写中,听和阅读就是理解别人,说和写作就是表达自己。学会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种媒介,规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二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当然,这里的学做人是指学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总之,是学会做一个现代社会中高素质的公民。学校的语文教育,要在健全学生的人格,张扬学生的个性,熏陶学生的精神,冶炼学生的灵魂这几方面下大功夫,这也是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
二期课改和新《语文课程标准》推出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把育人作为首要的目标。全方位地使用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关注学生全面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关注学生内在的一般精神需求,清晰地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的特殊需求,从而调动和使用一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去满足这种需求,是教师开发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模式、设计课程方案的首要前提。根据这些思想和精神,我们语文教师怎样来设计出有效恰当的阅读教学课程方案呢?
我以为,选入语文学科教材的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应该说,就是作者对人生的基本问题的思考和探究的成果之表达。教师要全面深入地理解领会课文作者对人生基本问题的独特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可以设计出一系列互相关联的问题,作为切入口。问题要从思考生命个体对人生基本的共同的困惑,到领会课文表达的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某个领域的特殊感悟;问题要由抽象的哲学的高度,透入到具体的课文内容;问题要使学生由对满足自身内心渴求的关注,进入到对课文所表达的主旨的关注,进而满怀探索求知的欲望,来学习课文,使课堂学习充满探讨和求索的气氛。
下面让我们以新教材中一些课文实例,来分析和探讨这种教学设想的可行性和实践意义。
高三第一册选了房龙的《〈宽容〉序言》一文。房龙的作品学生不熟悉,寓言式的写法也使内容不能一目了然。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你发现了一个真理,会不会向全社会公布?回答应该是“那当然”。第二个问题是,难道你就不怕倒霉吗?(向社会作出贡献会使自己倒霉?事实是完全有可能的。房龙就是这么认为的。)这时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阅读的兴趣。我设计的第三个问题是,社会对人一般来说总是公正的吗?这里的“社会”和“人”这两个概念都是高度抽象的。学生马上就有了思考和争辩的兴趣,因为这涉及到每个学生自己有没有必要认真负责地对待社会的切身关系。答案当然有互相对立的两个,或三个四个。其实学生心中早就对此有所考虑,只是很少有机会在课堂这样一个正规场合来探讨类似的问题罢了。我的第四个问题是,社会为什么会对某些人不公正?潜在的前提是课文中的十多个人物都遭遇到不公正的命运。我预料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立刻就会思考:这些人遭遇不公正是社会原因呢,还是个人原因;并且下意识的对这些人 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这时候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已被有效的调动起来了。我的第五个问题是,让社会尽量做到对人人公正是可能的吗?第六个问题是,这些人是可怜的傻瓜呢,还是崇高的殉道者?第七个问题是,以前的社会曾是这样,现在和将来的社会是否还会是这样的呢?每一个问题都和学生自己怎样为人处世的日常思考有密切的关系,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就和关注自己将来的命运紧密联系了起来。学生有了学习课文的强烈动机,教学就可以进行得很顺利。
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把关注课文的内容和关注自己可能的命运结合起来,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是不可低估的,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也极为重要。
人是自由的吗?一个人是想成为怎样的人就可以成为怎样的人吗?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理解哲学中如存在与意识的关系等一系列范畴。学生对这些知识往往知之甚少,回答这样的问题会十分随意。在学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和莫泊桑的《项链》等这类课文前,先让学生讨论一些这样的问题,譬如:人是环境的产物吗?我们的性格都是自己造就的吗?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受了环境的影响,人对环境有多大的抗拒力?你的环境是什么?你是你周围的人的环境的一部分吗?在使学生对人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有了探究和思考的兴趣后,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让大家看看,这些大作家是这样理解这些问题的。课前提出这类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关注小说主人公命运的同时,不断地思考当时的环境对作品主人公的影响,思考环境对他们的成全、塑造、束缚、腐蚀以至毁灭等各种正负面的影响。人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通过了解他人来了解自己,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己。仅为了了解一些似乎与己无关的人和事,是不能激起强烈的阅读欲望的。让学生以认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为出发点,在关注小说主人公性格发展变化命运起伏动荡的同时,以自己的性格形成作参照,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了。
另一类以中外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作品主角的课文,如《左忠毅公逸事》、《廉颇蔺相如列传》、《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苏武传》等关于切入口问题的设计也可以本着这样的原则。譬如:怎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男子汉?一个英雄人物应具有怎样的品质呢?一个人之所以伟大是出于什么原因呢?等等。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潜藏着不同程度的英雄情结,都潜藏着被人肯定、赞赏、甚至赞颂的天然愿望。提这样一些问题,就是在暗示,在刺激,在激活这种潜藏的愿望。也一定会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新教材选了一些表达作者比较深刻微妙和细腻的心理的文章,如杨绛先生的《老王》、史铁生的《合欢树》。对情感世界还不是很成熟的学生来说,理解这类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旨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学生缺少对这类情感的直接体验,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进入情景体验。学习起来注意力也往往难以集中。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问题导入:我们青少年最赞成人人平等、让世界充满爱,我们从道理上也都懂得人与人相处互相尊重的重要性,但是,你能够像尊重自己老师一样出自内心的去尊重一个社会地位和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吗?你对老师和对同学的尊重程度有差别吗?你能谈谈产生差别的理由吗?我们对待一个和自己的利益或感情无关的人的态度往往很随意甚至冷漠,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让学生通过反思,惊醒体悟到:日常生活中往往有许 多待人接物的习惯的合理性是禁不住理性的推敲的,往往是很不高尚的。心中有所疑,再来学课文,就会更专心的来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人类精神财富中深层的宝藏。对课文的内容的感受如果不能触及学生心灵深处那柔软的部分,那么对课文的学习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
一些形式优美的作品,比较容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以前,提几个关于人生的基本问题,会更加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况且,作者创造出优美的形式,正是为了更加艺术的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现实生活的感悟。如学《世间最美的坟墓》、《凡•高的向日葵》及《荷塘月色》前,设置一些这样的问题:人的成功是以什么为标志的?人内心的大快乐从何而来?一个为人类精神和物质财富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如果活着时没有被世人认可,他的人生到底有没有价值?他的生命到底有没有快乐?既然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为什么人们反而认为丢弃一切名声和荣誉执著的要和泥土融为一体的托尔斯泰更让人敬仰?孤独和处处被理解到底哪种更是人生的正常状态?人在孤独时为什么常常要去亲近大自然?人是为什么而活?等等。
重视对学生个体进行阅读心理的研究,是语文教师一项基本的任务。学者朱立元先生是这样来描绘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过程的:个体阅读“从原有的期待视界出发,在与作品召唤结构的具体接触、碰撞中,通过语符——意象思维的作用,调动读者感性经验积累和想象力,对作品空白与不确定性进行‘具体化’与重建,达到意象意境意义的初步感性总合;在此基础上介入主体反思,设定具体的‘问答逻辑’,通过辩证的‘对话’深入作品的内层,理性的把握并阐释作品的底蕴,最终达到读者视界与作品视界的沟通与交融。”(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3页)面对一篇作品,看看标题,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心理期待呢,学生的期待视界又有怎样的深度和广度呢,教师首先就要研究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承认,我们人类所有的问题——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由人生的基本问题引发出来的;如果我们也承认,高中学生中大多数人都有兴趣思考并都在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且如果我们还承认,即使是我国的成年人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能正确的回答这些问题,甚至对寻求正确答案不感兴趣(这是我国人口总体文明程度和文化科学素养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你一定会赞同思考人生基本问题对任何一个人特别是高中学生所具有的重要性,你一定会支持语文教师利用一切机会开启学生对思考和探讨人生基本问题的兴趣的举措。而在阅读文 学作品前,教师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就是在恰当的时机的这类有效举措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人生的基本问题加以关注,不管是从教育理念更新的层面看,还是从教学方法探索的层面看,对完成语文教学中教书育人的任务,都是十分有益的和必要的。
 

 
 
 
版权所有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 沪ICP备15052465号
地址:斜土路885号 Tel:(021)63056603 Email:lwgj@hpe.cn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4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