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关注学生需求
  发布者:   日期: 2011-04-21 

今年新接高一两个班级,和学生接触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一些本应在高中之前解决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有书面上的问题,比如大量的错别字,书写不规范,用语不规范等;有口语表达上的问题,比如回答问题,即兴发言等常常是“有词无句”,“有句无篇”。一些同学连最基础的朗读也做不好。朗读是义务教育阶段需要完成的训练任务,根据课程要求,六年级学生的朗读应该做到正确、清晰;自然、流利;表情、达意,但是我们的学生还远未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们知道朗读的理论要领,但不能综合运用这些技巧读好课文。大多数学生在要求朗读的情况下,基本上还是处于“唱读”、“念读”状态,朗读水平普遍不高。大家一致认为:“朗读”这一课必须给学生补上!根据对学生朗读现状的调查了解,并结合本学期对学生口语训练的学期目标,我决定开设一节朗读指导课。
回顾这节公开课的前前后后,我有一个感触:成功的教学一定要从学生需求出发。关于这节课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灵活机动地设置教学内容。
鉴于学生朗读现状,在高一进行朗读指导,我认为这是“亡羊补牢”的工作,有必要,也有价值。只要学生有需求,教师就要敢于在课题选择和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对高一学生上一节纯粹的朗读指导课,我不知道它应该是什么样子。萦绕在我心头有两个问题:怎么定位这节朗读指导课?训练材料从何而来?朗读训练是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接触的,到高中阶段再来教朗读不免有“炒冷饭”之嫌。作为高中生如果还是停留在基本技巧的讲授上,学生的兴趣不会太大。老调重弹能否翻出新曲?经过和组内老师讨论,最后我将教学重点定位在对情感的处理上。以情感为核心,体现朗读技巧的综合运用。课题名为:“口诵文字,心入其境 ——朗读训练。”接下来就是选择材料,我既不想局限在某一篇文章上,也不想完全脱离我们的课本。高一第一学期教材有一个新诗单元,拓展课教材《语文综合学习》上也有一个单元是诗歌(“异国恋歌”)。诗歌是训练学生朗读的最佳素材,正可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朗读技巧的指导。经再三斟酌,我把《再别康桥》《我爱这土地》《我愿意是急流》这三首诗作为课堂上训练朗读的主要材料。《再别康桥》是刚刚学习过的一首新诗,学生们对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已经了解。这则材料重在训练朗读中的节奏。《我爱这土地》是课后补充材料,篇幅短小,情感充沛,很适合训练朗读中轻重音、停连、语气、语调等技巧。《我愿意是急流》是《语文综合学习》上的,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主要部分设计如下:
(一)聆听名家朗诵,感受朗读技巧
材料一 陈醇朗诵《再别康桥》音频材料
第一遍听:标记出节奏、重音、停顿;体会作品的情感基调,确定语速、语气、语调。
第二遍听:小声地跟读,体会朗读技巧的综合运用。
学生朗读;自评;他评;再读。
(二)教师范读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材料二 《我爱这土地》
1、标记节奏、重音、停连,试读。
2、“以情带声”——确定诗句的情感基调,体会朗读中语气、语调。
3、“以声传情”——教师范读,读出情感的层次。
(三)个性朗读,巧用朗读技巧
材料三《我愿意是急流》
请五组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处理诗歌的五个小节,体会情感在诗歌朗读中的变化:
第一组: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朗读第一节;
第二组:用倾诉衷肠的方式朗读第二节;
第三组:用大胆表白的方式朗读第三节;
第四组:用激情宣告的方式朗读第三节;
第五组:用深情呼唤的方式朗读第五节。
此外,我还考虑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朗读素材,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先热身。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找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歌练习朗读,准备在课堂上交流。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这个环节没有在这节课上进行。总的来说,我认为这节课的定位、选材是契合学生需求的。
二、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
根据预设目标,我的教学步骤分三步走:聆听跟读;范读教读;个性朗读。 上完课后我把原先预设的教学时间和实际所用时间作了比较:
 聆听跟读 
《再别康桥》 范读教读
《我爱这土地》 个性朗读
《我愿意是急流》
预设 10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实录 13分钟 15分钟 8分钟
教学实际过程没有如预期那般进行,问题主要出在第二步。首先我让同学们齐读,疏通文字,初步感受诗歌情感,然后请同学个别朗读。几位同学的朗读始终不能达到预期要求。考虑到这个环节是处理朗读中的情感变化,我没有急着向下一个环节推进,而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作出朗读示范。学生在范读指引下对情感处理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在这个环节我们又增加了一些训练时间,直到训练技巧得到巩固为止。教学设计是一种理想模式,当预设的教学步骤和实际进程不一致时,不能强行推进。课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有提高,不能为追求圆满,对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置之不理。
我原先预计《我爱这土地》篇幅短小,学生容易掌握。但是他们没有进入情境,朗读起来不得要领,这和我的范读出现时间太晚有关系。我一直有一种成见,固执地认为课堂不应该是教师才艺展示的地方,它应该是学生锻炼和展示的舞台。所以我想自己尽量少读一点,多指导学生读。过犹不及,应该范读的地方却没有及时作示范。课后我又找一些学生交流,让他们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他们普遍对范读环节印象深刻,认为聆听跟读《再别康桥》有些平淡,最感兴趣的是个性朗读《我愿意是急流》这个环节的设计。当学生遇到障碍,不急于推进,固然是做到了尊重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但是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这种考虑还是欠周详的。可以在备课时再多考虑一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他们的兴趣所在。
三、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需要提高的学生。
“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是种理想状态,在一节课上尽管我们无法做到兼顾每
一个学生,但是我们可以尽量优先考虑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学生朗读水平本身是有差距的,有些同学在这方面有优势,可以让他们作一些示范,但这节课是为需要提高朗读水平的学生而开设的,所以在课堂上我多是找那些朗读不好的学生参与。在朗读《再别康桥》时,我叫了一位男生起来朗读。他平时不怎么重视朗读,每次读书都是马马虎虎的。我希望他能在这种众人关注的氛围下有所改变,但是他一如既往,还是晃荡着高大的身体,含含糊糊地读起来。我心底有些失望,本意是希望他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得比以前好,我也可借此机会当众表扬他一番,让他对自己朗读更有信心,也更有兴趣。这时,我没有急于给他评价,而是让另外一个朗读较好的男同学来给他提意见,再让这位同学给他示范一下,接着再让他重新读一遍。果然,这一遍他有了变化,语气声调都在尽量地作着调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让大家都张口去练习,比如《再别康桥》集体跟读环节,《我爱这土地》的三次齐读,都是希望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张口。整节课学生个别朗读、点评、回答问题共计十六人次,看上去学生参与度还是挺高的。当我回放教学录像时,才发现问题,除了回答时两三个女生参与,个别朗读的同学中竟然只有一个是女生,其他都是男同学。我不知不觉又陷入一种主观偏见之中,认为男生朗读不如女生,但实际上女生更需要在这样的课堂上的到锻炼。
一节课很难上得完美,但如果能始终从学生需求出发就可以让我们的教学效果趋于完备,不断完善。

 
 
 
版权所有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 沪ICP备15052465号
地址:斜土路885号 Tel:(021)63056603 Email:lwgj@hpe.cn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41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