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课堂教学细节 提升育人实践智慧
  发布者:   日期: 2011-04-21 

从课堂教学的对象来说,我认为课堂应该是属于全体学生的。但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水平、兴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课堂上会出现有的学生特别活跃,积极提问与教师互动,有的学生则总是沉默不语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课堂上有许多“事件”是无法预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教师应对不是很有效,使得师生对话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失败的对话
这是在学习了数列极限后的一节习题课,我在黑板上写出了这样一道例题:已知 ,求 的取值范围。
学生稍作思考后,我请小刘同学起来解答。她说:“因为 ,所以分子分母同时除以 ,得到  ,可以得到 ,也就是 。”我一边听一边板书,学生说到这里结束了,我追问:“回答完了吗?”她肯定地点了点头。
我选择这道题的目的是要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但是她现在就这样解决了,显然不能够实现我的教学设想。于是我马上说:“对 与2的大小关系进行分类讨论来做做。”接着就准备把分类讨论的几种情况介绍一下,但是小刘同学说:“既然分子分母同时除以 后, 的极限是0了,那就没有必要讨论了。”一听这话我就急了,我想好了就是要通过这道题来培养学生的分类讨论的思想的,怎么可以这样就行了呢?于是我开始给她讲分类讨论的必要性,但是小刘同学就是不接受分类讨论的这种做法。开始教室里很安静,这时候有的学生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也有学生不耐烦地看了小刘一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便不再和小刘同学沟通了,直接就把分类讨论的几种情况写在了黑板上。虽然后面的课很顺利,但是这一个环节还是让我很不舒畅。这是一次失败的对话,因为很多同学的“神”已经散了,这节课就这样有了一个“疙瘩”。
二、对话不是单向的
这个疙瘩令我很不舒畅,始终在思考,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对于平时数学不错的小刘同学却始终不理解呢?解铃还须系铃人,课后我与小刘同学进行了几次交流,之所以会有几次交流是因为我在前几次始终没有跳出把我的思想灌输给她的局限,当我终于停下“说”,而去“听”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知道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始终没有肯定她的做法是对的。我自身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把对话理解为,如何让她接受我的想法,而忽略了去倾听她的想法,于是一味地“灌输”我的思想给她。当我终于倾听了小刘同学的想法后, “疙瘩” 也随之解开了。她是从结论出发,或者说从问题的必要性出发,要使得极限为 ,那么 的极限必须等于0,从而得到 的范围。这样做是对的,但是我却没有在课堂上给她肯定,而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始终急着要把备课中预设好的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教”给她,使得她也对我想教给她的方法没有认同感,从而引发了冲突。在随后的数学课上,我肯定了小刘同学的想法,“她的思路很好,是从结论出发,寻找满足条件的 ,这是从必要性出发考虑问题。而我是想请同学们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出发点不同,是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考,当然在这道题中还是小刘同学的解法更加简洁,也感谢小刘同学给了我们这样的思路。”同时,我又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道例题:求 ,请同学们议论两题间的区别和联系。
虽然这只是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但是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我也有了收获,那就是师生对话不是单向的,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聆听学生的思想,不要被自己的思想所禁锢。每一道数学题都只是一个载体,是锻炼学生思维的载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当然要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尽情展示,并及时给予肯定,而不是一味地急着“讲”自己的东西。只有善于聆听才是能够进行对话的基础,才能够增强对话的有效性,提高课堂对话效率。
三、对话受众应该是全体学生
这个小疙瘩已经解开了,但是我的思考并没有就此结束。课堂上的每个情节不断在我的脑海里回放,“有学生不耐烦的看了小刘一眼”,这个眼神其实也一直在影响着我的心情。虽然在课堂上我因为小刘同学的不理解而花了较多的时间和她进行讨论,看起来是从小刘同学出发,以其为本尊重了她的个性化发展,但是课堂是她一个人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个眼神让我不得不思考,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我在关注小刘同学的时候,如何关注学生全体呢?于是我继续回忆课堂上的每个细节,从更多的角度进行反思。
反思一,每次小刘同学提出问题后,我因为担心课堂进度,总是马上回应,即没有给自己思考的时间,也没有给其他同学思考的时间,于是其他学生似乎就被屏蔽在问题之外了。
反思二,我在这次对话中没有能够及时肯定小刘同学的做法是正确的,而是陷入我和小刘之间问题的反复诉说,这使得其他同学不再有耐心参与,同时产生了对小刘同学的不耐烦。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要记得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因此在每个环节的处理时都应该在心里问自己一句,我这样做是不是会让全体学生都有收益?这样教师的视野就会开阔,关注到全体学生,而不是纠结于某个问题或某个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要给全体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并引导学生进入到对话中。教师也可以将个别学生的问题归纳整理后,抛给全体学生,使大家都参与到思考讨论之中,这样就可以将个别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辐射到全体学生。
当然怎么样是最好的处理,需要教师有更多的实践智慧来应对,但是只要我们心里装着全体学生,从学生的感受出发,就不会总是出现“失败的对话”。 上课是对话,是交往,而不单纯是劳作;是艺术创造,而不仅仅是做题;是探索真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展示预设。因此,对话要求教师和全体学生同为课堂的主角。

 
 
 
版权所有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 沪ICP备15052465号
地址:斜土路885号 Tel:(021)63056603 Email:lwgj@hpe.cn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4129号